时间:2024-11-29 19:17:02
擦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写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之际(上篇)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在西宁揭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管理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最原始的大面积高寒生态系统,被称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国家公园由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组成,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
其中,冰川雪山833.4平方公里、湿地29842.8平方公里、草地86832.2平方公里、林地495.2平方公里。3个园区合计有12个乡镇,53个村,16793户牧户、61588人,贫困人口2.4万人,各类牲畜65.37万头(只、匹)。国务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的是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突破已有体制的框架,实现高效统一的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体制,使三江清水滋润华夏大地。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将各类保护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两个统一行使,确保三江源的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在目标定位上,确定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实现对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区域的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
青海省省长郝鹏说。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启动并圆满完成,二期工程也已经顺利启动,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面积也由原先的15.2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9.5万平方公里。通过退牧还草、禁牧搬迁、鼠害防治、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沙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三江源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三江源生态形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1年,国务院批准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39.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首个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阶段。
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内涵更加丰富,按照尊重文化、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解释说:生态试验区延续了之前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又有所创新,这是一个兼具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包括生态移民创业扶持、发展生态旅游等。
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希望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苏杨认为,全国各地的国家公园,大多数仍然沿袭现有的遗产地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遗产地管理的共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比如,保护地因土地涉及的拆迁、征用和使用等问题与周边地区居民矛盾十分尖锐,对保护地的管理造成了很大阻力。
有些国家公园成为一种身份的标榜,趋利的成分很重。各部门间各自为政,管理主体不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能否破局,走出一条新路?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认为,在三江源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可以说牵涉到的利益纠葛最少,因为目前三江源只有一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牌子,几乎没有任何景区。越少有利益纠葛的地方,体制试点的工作也许更好开展。
(记者刘鹏)。
本文来源:NG体育-www.lilihunjie.com